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微型空气监测站使用背景
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,其空气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(如植被生长、野生动物栖息),也是衡量生态保护成效、保障游客健康体验的核心指标。传统的空气监测多依赖远距离的常规气象站,难以精准捕捉保护区内部不同区域(如核心保护区、缓冲区、旅游活动区)的空气质量差异,更无法及时监测旅游交通尾气、游客聚集区的短期污染、周边人类活动(如农业面源、工业扩散)对保护区的潜在影响。
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旅游产业的发展,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成为关键课题 —— 既需要掌握景区内空气质量的本底值与动态变化,为生态修复提供依据;也需要监测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,避免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。在此背景下,微型空气监测站凭借其体积小巧、对生态环境干扰小、可灵活布设于峡谷、森林、湖泊周边等特色区域的优势,能够实现对 PM2.5、负氧离子浓度、挥发性有机物等参数的精细化监测,为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、旅游承载力核算、污染溯源防控提供数据支撑,助力守护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生态本底。
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微型空气监测站设备介绍
微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是一套融合数据采集、存储、传输与管理功能的无人值守监测体系,可全天候、持续且自动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。该系统除了能提供 PM10、PM2.5、SO₂、NO₂、CO、O₃、VOC 等 7 项参数数据外,还可拓展对气象参数的监测。遵循 “网定格、格定责、责定人” 的思路,该系统构建起 “横向覆盖全面、纵向深入到底” 的区域网格化监控平台。它运用并整合了多项智慧环保技术,在全面掌握和分析污染源排放情况及气象因素的前提下,采用因时因地制宜的灵活布点方式进行部署。系统能够实时统计各厂区、各监测点的设备监测数据,并依据各监测点的环境条件及其污染状况,分析和推断区域内整体的排放情况,进而实现对热点排放区域的整体监控、污染物扩散趋势的推算以及排放源的解析等功能。同时,结合物联网、智能采集系统、地理信息系统、动态图表系统等先进技术进行整合、共享与开发,建立起全面化、精细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的区域环境在线监测平台。这一平台有助于实现对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的有效控制、减少大气污染等综合管理目标,为节能减排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和科学的辅助管理决策,也为环保部门的环境决策、环境管理及污染防治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与科学依据。
特色功能
设备接入:云平台可兼容不同品牌监测仪器的数据源(满足 212 协议标准),实现多类监测数据的同步屏幕展示与查询,为精准研判空气质量状况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。
国控数据协同显示:依据前端监测设备的实际安装地点,平台能自动调取最近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数据,与监测设备的实时数据在同一界面呈现,便于开展对比分析工作。
GIS 地图功能:将数据展示模块与天地图相融合,借助空间分析技术,呈现不同区域空气质量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变化情况。数据分析比对方面,支持单站点或多站点的数据对比,并以曲线形式直观展示。
巡航监测功能:可对接巡航设备的监控模式,绘制巡航移动路径,同步显示该位置的实时空气质量,对巡航数据进行分析,并结合移动轨迹生成污染分布地图。
污染日历生成:基于各监测站点每月记录的各类污染物数据,系统可自动生成月度污染日历。
报表分析功能:能够自动生成每日、每周、每月的分析报表,且报表内容可实现自动填充。
数据时序趋势分析:具备数据同比与环比分析、排名统计、分析报表生成、分析报告撰写以及优良天数和达标天数分析等功能。
运维状态分析:对前端监测设备传感器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,一旦出现故障可及时上报相关信息。
报警分析机制:当发生数据异常、指标超标、传感器故障等情况时,平台会实时发出报警提示,并可同步推送至手机微信公众号或 APP,实现多端提醒。
数据大屏展示:通过数据可视化监管大屏,一体化呈现数据变化趋势,支持单站点或区域化的数据分析,方便监管人员高效开展工作。
移动监管服务:提供微信公众号及安卓版手机 APP 服务,以满足移动端的监管需求。